本报讯 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淀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淀粉粒化石产自于距今两百万年前刘硕和关昕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裂缝中。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团队在山西保德2.8亿年前的煤层中发现一种奇特的石松类大孢子,表面被一团圆形颗粒所覆盖,被认为是最早的淀粉化石。相关文章已经在线发表在Geology《地质学》上。 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缺乏化石,关于植物淀粉对漫长地质历史时期陆地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我们还知之甚少。”为此,与明斯特大学及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相关研究人员展开合作。 团队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观察发现,覆盖大孢子的颗粒呈圆形或多边形,中心都具有一个脐形凹陷,特别是运用正交偏光显微镜观察后发现,大部分颗粒在镜下呈现出明显的双折射和十字消光现象。综合来自显微成像和X射线能谱等多方面,团队这些颗粒是距今2.9~2.8亿年的淀粉颗粒。 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特征明确的淀粉颗粒化石记录,打破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淀粉颗粒在没有石器或一些容器的下很难在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中保存的推定,并进一步明确在一些特定沉积条件下,例如成煤,一些淀粉颗粒被泥土快速地包裹和埋藏可以水和其他细菌、真菌对淀粉颗粒的水解和,因此这些淀粉粒可以在如此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得以保存。 很多考古淀粉学的研究表明这些淀粉应该属于复合贮藏淀粉。这种复合贮藏淀粉主要分布于现生种子的子叶和胚乳中,用来营养植物幼体的发育。但经过对数千张大孢子超微结构图的观察发现,这些复合贮藏淀粉颗粒仅分布于大孢子近极面的表面,在大孢子的内部并没类似圆形颗粒的出现。因此基本可以排除这些淀粉颗粒是用来支持石松类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 通过与现生一些依靠动物的植子对比,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位于大孢子近极面的淀粉团块,与现生一些种子上常出现的一种被称为油质体的可食附着体非常接近。 现生种子的脂质体主要是用来吸引蚂蚁、陆地腹足类或鸟类食取种子,从而实现种子的远距离。在种子的同时,这些动物获得了高能量的营养物质,通过这个过程,动植物建立了紧密的共栖关系。 类似的可食淀粉附着体在早二叠世的大孢子表面出现表明,远远早于最早的蚂蚁和鸟类出现之前,远古的某些石松类植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并能够把光合作用生产的葡萄糖以淀粉的形式大量储存下来,同时利用这些淀粉吸引当时陆地上的一些生物(如蜗牛、蟑螂和多足类)的食取来实现自身种子的,从而建立动植物共栖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