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探访边防:官兵翻山越岭送蔬菜,半冻成冰坨坨》的文章在网上引发强烈反响。在海拔高达5326米的边防总队海拔最高的基层哨所--日喀则边防支队兰巴拉边境检查站,每年大雪封山七个月,积雪厚度有时候超过两米,是当地牧民口中“连雪猪(旱獭)都不能的地方”。 在这片堪称“生命禁区”的土地上,干菜、干熏肉、干咸菜是官兵们的“老三样儿”,上级单位翻山越岭送过来的蔬菜,半里冻成冰坨坨,常常在解冻后化成一滩水迹……尽管如此,在这里的风雪戍边人依然坚守,把“缺氧不缺,艰苦不怕吃苦”镌刻在了生命的忠诚里。 实际上,就在三十多年前的,即使是拉萨、日喀则等城市里,想要吃上蔬菜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当时不仅蔬菜品种少,栽培面积也十分有限,以至于当年许多从成都乘飞机返回拉萨的人都要拎着蔬菜上飞机。 许多当年入藏工作过的人们都会记得,为了能尽可能多地将蔬菜带回,人们会把辣椒、西红柿等菜果装进口袋里,或者把整捆的芹菜、蒜苔等蔬菜围在腰上……当时在成都机场还出现了一个菜市场,为他们提供新鲜蔬菜。 幸运的是,这样的事情在已经近乎绝迹,曾经吃不到、种不出新鲜蔬菜的地方也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绿色。 和平解放后,中央人民十分重视种植业的发展。1952年,蔬菜科技工作者在这里试种了45个种类的蔬菜优良品种159个,从而拉开了蔬菜业大发展的序幕。近年来,在自治区科技厅、农牧厅、农科院,以及各省区援藏项目带动下,的许多农民纷纷变为菜农,就连被誉为“生命禁区”的阿里都生产出了西瓜、草莓。 在平均海拔高达5300多米的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温室内成熟的绿色蔬菜与室外凛冽的寒风形成了鲜明对比。据山南边防支队普玛江塘边防所长索朗达杰的粗略估计,今年冬天温室里已完全成熟的萝卜和小白菜约有260公斤,比去年产量高了约60公斤。 在内地和其他地方,这200多公斤蔬菜或许还不够一家超市一天卖的,但在普玛江塘,这可是宝贝,凝聚了许许多多人的努力。从普玛江塘边防初创的2012年至今,供暖、制氧、温室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从前乡里的蔬菜全部从县城购买、买回来必须马上吃掉、否则就会冻坏,现在官兵们却可以在专门设计的适合高海拔种植的温室大棚里种出新鲜蔬菜,从以前“看见绿色蔬菜的照片都忍不住舔舔嘴唇”变成了现在还有余力将种出的蔬菜分送给学校师生和困难群众。 “现在,我们每年都会给辖区里的驻村工作队、困难户赠送爱心蔬菜,还会邀请部分群众到温室里来采摘。”索朗达杰说。“我们把绿油油的蔬菜送到群众手上,他们握着我们的手很感激。” 普玛江塘的蔬菜温室只是近年来蔬菜产业发展的缩影。“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农牧厅将立足特有的高原农业资源和条件,在确保生态良好的基础上,以保障蔬菜有效供给和促进农牧民持续快速增收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牧民素质,全面提升蔬菜单产、质量、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蔬菜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全区蔬菜产量达到100万吨。 按照《“十三五”农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蔬菜生产核心区布局要求,“十三五”时期,将加快蔬菜生产建设,统筹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荒滩荒坡,开发应用无土栽培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蔬菜生产,逐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持续提升蔬菜供应保障能力,力争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未来,必将有更多本地产的蔬菜丰富着高原人的饮食结构,提高着雪域高原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国网综合/苏文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