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迎来了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全国进入了夏秋转换的季节,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昼夜温差大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养殖池塘经过6、7、8三个月的水生动物生长旺季后,累积了大量的残饵、粪便等,经过不断发酵,不仅消耗水中含氧量,还造成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指标升高。池塘水体在温差较大的情况下,会出现上下对流,造成池底的有害元素扩散到全部水体,易导致水生动物多种疾病的发生。9月份,要重点关注以下水生动物疾病。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可感染多数淡水鱼类,具有病程急、死亡率高等特点,特别是水温持续在28℃以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时发病率高,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2、锦鲤疱疹病毒病:主要危害鲤和锦鲤,病毒迅速,可感染各龄的鲤与锦鲤,造成的死亡率较高,发病适宜水温23~28℃(低于18℃、高于30℃不会引起死亡),主要通过水平。各鲤和锦鲤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3、鲤病:主要危害鲤和锦鲤,发病水温为7~28℃,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病鱼的临床症状为昏睡、凹眼、烂鳃、皮肤溃烂等,与锦鲤疱疹病毒病症状相似。各鲤和锦鲤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4、细菌性肠炎病:是草鱼、青鱼的高发病,从鱼种至成鱼都可发病,鲤、鳙也有少量发生该病。水温在18℃以上病情开始流行,25~30℃是流行高峰期,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造成的死亡率较高。各草鱼、青鱼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5、车轮虫病:是由大量、多种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皮肤或鳃部引发的疾病,主要有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等,是我国养鱼生产中比较流行和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病,全国各地的养鱼区均有发生,在连续阴雨天气要尤为关注该病的暴发。 6、锚头鳋病:对各龄淡水鱼类都可造成危害,尤以对种鱼危害最大,水温在12~33℃期间锚头鳋大量繁殖,并引发疾病,全国各地均可流行,其中以广东、广西和福建较为严重。 1、白斑综合征:一般水温在18~30℃时易暴发,主要危害对象为凡纳滨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等,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另外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虾主养区也需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2、桃拉综合征:俗称红尾病,主要危害凡纳滨对虾,发生在虾的蜕皮期,病虾不吃食或少量吃食,发病对虾尾扇发红,甲壳下皮肤出现点状坏死。通常在气温剧变1~2天,特别是水温升至28℃以后易发病。全国各凡纳滨对虾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河蟹肠炎病:是河蟹养殖中的常见多发病,尤其在梅雨或高温季节更易发病。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水质恶化,底质,投喂的饵料不新鲜等造成。各河蟹养殖地区均需注意防控该病的发生。 1、鳖肠型出血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症,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发的疾病,在我国大部分养鳖区普遍流行,具有传染快、来势猛、死亡率高、危害严重等特点。发病的适宜水温为25~30℃,我国南方鳖养殖区更要密切关注。 2、鳖腮腺炎病:发病早期,少数鳖背甲上有白斑症状出现,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患病鳖有颈部肿大,,脏器出血等症状。鳖鳃腺炎病是一种传染快、死亡率高的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稚、幼鳖生长期。流行季节为6~9月份。水温在25~30℃之间发病最为严重。各养殖区要严加防控。 此外,一般养殖的淡水鱼类还需注意防控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和指环虫病等。罗非鱼需注意防控链球菌病和罗湖病毒病。斑点叉尾鮰重点防控鮰类肠败血症。大黄鱼需重点防控刺激隐核虫病。虾类还需注意防控肠炎病和弧菌病等。 (一)适时调节好水质。可进行换水、加注新水,保持池塘水质良好,溶氧充足。适当使用微生物制剂、水质改良剂等方法调节水质。在我国南方养殖池塘的表层水温仍可达到较高的温度,过高的水温不利于多数养殖品种的生长,需适当加高池塘水位,既可使水温适宜水生动物的生长,也可保持水质的相对稳定。 (二)加强对投喂饲料的管理。要投喂的饲料新鲜,不变质。在确定好日投饵量后,根据天气、水温、水质、鱼类吃食等情况合理安排投喂量,尽量减少残饵产生,鱼病治疗期间适当控制投饵量。 (三)科学使用增氧机。通常每天凌晨增氧机一段时间,中午再2~3小时的增氧机,促进水体上下交换,通过增氧机的搅动,使上层溶氧高的水体到达底层,整个池塘上下层溶氧的平衡。经常增氧机也可打破水体的温度分层现象,使养殖品种处于适温范围内。 (四)适当补充营养。高温期是水生动物病害的高发期,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三黄粉、免疫多糖等,以增强水生动物体质,提高抗病力。 我和护士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