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园林景观

冷水滩区生态园效果图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21-1-7 16:38:19 人气: 标签:园林景观设计图片
导读:撕下2018年日历的**后一页,一年的时间又匆匆而过。说长,则相距去年的回顾似乎并没有过去很久,说短,对过去一年的记忆又着实不全然清晰。无论如何,2018年度的…

  撕下2018年日历的**后一页,一年的时间又匆匆而过。说长,则相距去年的回顾似乎并没有过去很久,说短,对过去一年的记忆又着实不全然清晰。无论如何,2018年度的“司空见筑”都会如去年一样整理出本年度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外建筑代表作。既是一家之言的急就章,难免偏颇或疏漏,诸位包涵与斧正。

  2018年是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趋同”现象愈发明显的一年。话题性和关注度较高的项目,类型分化明显;而且根据呈现出来的项目效果逆向推敲,可以发现当下**的一批建筑师们,对新时代的学、经济学规则都有着明晰的洞察和强大的适应能力,非常清楚如何“趋利避害”、如何让设计成为“网红”(无贬义),建筑学意义上的重要性反倒退居其次——即使是近年来“正确”的地域特,也潜移默化中了这种趋同的审美窠臼;而们似乎也乐于在盛名之下重复自己固有的主题和的手法——当然这可能是甲方所要求的,本身也背负着与重复的矛盾和压力。如此种种现象本身并不完全是建筑学的责任,建筑学本身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改变。所以,今年面面俱到的好作品并不少,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作品并不算多——日本的几十个小房子,东南亚和南美洲的上百个热带度假私宅或精品酒店看下来,给我住我都挺愿意住,让我学我真不想全学。

  本次的“司空见筑-2018”也因此不会采取类似去年“每月一项目”的记录方式——在上千个项目中完全不失偏颇地选出十二个代表性的项目,实在常困难——而是将本年度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分为了以下7种类型,在阐述类型意义的同时,兼顾对每一类型入选代表作的评价:

  住宅项目,尤其是公共住宅项目,因为条件较多而难以出彩。这次之所以将这一类型放在第**前面,不仅因为住宅是**基本、**重要的一类建筑,更是因为本次入选这一类型年度代表作的OMA、G、MVRDV以及Atelier Mateus的作品,都清晰地指向了住宅未来**有可能的设计与建造:集中,预制,模块化。

  OMA和G在的东西两端,分别用一高一矮两个模块化集合住宅Norra Tornen和79&Park(图1&2)给出了用方盒子搭积木的不同解法。

  图1: Norra Tornen. © Ossip van Duivenbode图2: 79amp;amp;Park. © Lan Ghinitoiu如果结合G另一座今年落成的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集合住宅“人人之家”(Homes for All,图3),以及早在2016年就公布方案、今年终于获得当地规划部门批准的“栖息地2.0”(Habitat 2.0,致敬萨夫迪的Habitat ‘67,图4),则不难看出作为全球“”建设楷模的北欧国家以及重视社会福利的对预制模块化公共住宅这种解决方案的认可与重视。

  图5: Fute Towers © Ossip van Duivenbode图6: ZAC Clichy-Batiolles. © Luc Boegly . + Divisare这两个看上去迥异的项目在遵从标准化、模块化之余,还分别针对“亚洲人口大国新兴城市”和“欧洲中心城市文化街区”两种人口密度较高但背景条件不同的都市,给出了让高密度的集合住宅同时能够做到宜居且建筑层面上富有美感的探索:前者的中心公园和不同楼层中的或大或小的公共空间(图7&8),后者富有韵律的立面布局和穿插的坡顶单元和平台(图9)。

  图10: Norra Tornen. © Lan Ghinitoiu图11: 79amp;amp;Park. © Lan Ghinitoiu图12: Homes for All - Dortheavej Residence. © Raus Hjortshøj虽然这种大体量的集中开发,如果遇到经济波动或者变迁,都会成为情况恶化的增幅器,但是综合看来,预制模块化可以说是未来人类社会面对城市化人口集中带来的住房压力的解决方案——模块化的建造思,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超大体量带来的浪费、笨重等问题。私以为预制建筑和模块化建筑,不存在根本性的技术难题——建筑施工本身的精密度要求和对技术的需求水平,在工业制造业中都排在靠后的——难题只在于技术落地的成本,以及非技术因素带来的障碍。当人力成本进一步上升,城市化持续迅猛前进的压力自然会将新技术推而广之,淘汰落后的生产力。通过这些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使是标准化的盒子,搭建出来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实现所需不同的效果。这中间,就是设计师施展本领的舞台,也是住宅这个类型单独列出在位的意义所在。

  准确地说,应该是“异形”高层。高层建筑本身作为一个专业化的建筑门类,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今年落成的中信大厦(“中国尊”,图13,KPF事务所设计)、深圳中国华润大厦(“春笋”,图14,KPF事务所设计)都是这类成熟的商业高层建筑的典范项目。根据网络数据【注1】,截至目前,全球各地2018年年内完成以及在建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共有1座,其中中国境内99座,因此高层建筑势必是未来数年间大家会持续关注的话题。而相较于中规中矩但难免千篇一律的商业高层建筑,今年一些明星事务所(高层建筑的复杂性决定了只有少数事务所才有资源和能力进行设计)的“非常规”高层建筑,则更容易让人过目不忘。

  图13: 中信大厦 (中国尊) © 小鹏图14: 华润集团总部大厦“春笋”今年落成的**“炫酷”的高层建筑,非扎哈·哈迪德的澳门Morpheus酒店(图15)莫属。

  图15: Morpheus Hotel © Ivan Dupont虽然众看客可能已经对扎哈事务所,尤其是扎哈生前**后几年到现在,舒马赫主导下的事务所的设计手法见怪不怪了,但是根据项目建成后的实拍,可以看出在曲面分割、结构节点等细节的雕琢和**终的完成质量上(图16&17),Morpheus都显得更加成熟与规范化。

  图16: Morpheus Hotel © Ivan Dupont图17: Morpheus Hotel © Virgile Simon Bertrand如果加上同样是今年完成的纽约曼哈顿高线),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图19),以及即将全部完工的丽泽SOHO(届时将拥有全球的190米中庭,图20)和新机场,即使在扎哈英年早逝之后,ZHA依然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

  图18: 520 West 28th © Hufton+Cw图19: Nanjing International Youth Cultal Centre. © Hufton+Cw图20: Leeza SOHO. © Instagram user soho_china诚然,这其中有很多是扎哈时已经完成设计的方案,但是即使从扎哈逝世后到现在的两年多时间里,ZHA也在全球重要地标建筑的竞赛中多次胜出。虽然难以预料舒马赫与其他扎哈遗嘱继承人的矛盾会是怎样的,但到目前为止,ZHA在打磨完善自己的一套非线性设计语言并不断应用(利弊共存)之外,可能是当代兼顾设计创新与商业成功的事务所中,在创始人离世之后仍然有序运转的参考案例。10~20年之后,会有更多的类似情况出现,届时再去比较各大明星事务所的“两朝风气异同”,可能会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方向。

  同样体系完整手法娴熟的还有UNStudio。年内落成的两座位于新加坡的高层塔楼Scotts Tower(图21&22)和V on Shenton(图23&24),虽然方案早已公布,但实际落成的建筑具备的极高完成度和严格的质量把控,才是UNStudio这种先锋事务所领先之所在——施工质量绝不仅仅是开工那一刻才决定的,而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已经埋好伏笔了。

  乔四玩死过的女人

  说完了“高大全”,再来看看“小而美”。今年私宅项目的关注度犹胜往常,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地产业的波动,而且随着业主审美品味的不断提升,对通过设计改善现有居住条件的认可度也在提高。很多人追求的已经不单纯是更大的房子,而是在现有的居所中获得更好的居住体验。当然,有一个“好故事”,也常重要的。

  图29: Loba House. © Pezo von Ellchshsen这座房子几乎集合了笔者理想住宅的一切因素——面朝大海的场地景(图30~32),粗砺的混凝土材质(图33),屋顶的观景平台和通向半空的阶梯(图34~36),克制的室内(图37),以及圆形的天光(图38 & 39),提供了一个将生活与完美融合的空间——居所设计与生活方式互相决定的注脚。

  图40: House in Miyamoto © Shinkenchiku Sha之所以说这座建筑有内秀,是因为从外面看上去平淡无奇的白方盒子内部,有着精彩的错层布置(图41~45),给建筑内部空间提供了更多的透明性和更丰富的交互可能,有助于营造轻松舒适的家庭氛围。

  图46: 长城脚下的私宅 ©金磊图47: 宋宅,鸟瞰. 摄影:姚力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这两座私宅**特别的是建筑实现的过程——前者是建筑师在北方的小山村中租下的一处旧农家院,成了父母私宅,其中点睛之笔是场地留出的四时不同、生趣盎然的小院落(图48&49)。

  图48: 长城脚下的私宅 ©金磊图49: 长城脚下的私宅 ©金磊后者则是设计过程中对家庭中不同辈分的的生活习惯的照顾与考量,形成素雅但是不冷清、简约而又功能齐全的居住(图50&51)。

  图50: 宋宅,容纳了新旧家具的起居室. 摄影:姚力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图51: 宋宅,建筑外部方便椅活动的坡道. 摄影:姚力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这两座建筑都需要建筑师从策划到落成,全程持续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情感。在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界,这种普通而真实的情感往往是缺失的——这也正是这两座建筑打动人之处,“Thats what Architect with capital A does. ”

  公共建筑永远是聚光灯下的宠儿——学校、艺廊、博物馆、综合体……功能的繁复带来了形态的多元。然而,遗憾的是,今年**缺乏精彩作品的,我认为就是公建类:除了某些地域特和大尺度带来的纪念性,建筑本身的内涵都存在局限(比如OMA的卡塔尔国家图书馆,图52&53)。

  本年度**受关注的商业类公共建筑,应该就是托马斯·海德威克设计的伦敦国王十字(King’s Css)卸煤场(Coal Dps Yard)商业中心(图54)。

  图54: Coal Dps Yard. © Hufton + Cw, Luke Hayes场地中的原有建筑是两栋废弃多年的维多利亚式厂房,是历史上英格兰煤炭的集运中转站。海德威克在两座长形厂房的时候又一次发挥了类似他自己去年在南非蔡茨美术馆时的“神来之笔”,在长方形的厂房平面上加了两道轻巧的弧线,并在半空中交汇,轻轻触碰到彼此,形成了多层次的内外空间(图55~57)。海德威克与G类似,都有着用看似简单的一步操作直击场地和项目核心痛点的敏锐洞察力,但海德威克对几何形态的处理,要更为“柔和”一些——如果说G是一力降十会,那海德威克就算得上是四两拨千斤。

  图58: Floating Kindergarten Beijing. © MADMAD近年来在国内外的活跃自不必再多重提,而这个幼儿园的设计水准私以为在MAD的一众项目中也可以排到前列。明快颜的二层悬空活动场地覆盖着首层功能空间(图59),并围合着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图60),其中穿插点缀着通高的地面活动空间(图61),也为首层的室内空间提供了额外的光源。

  图62: Floating Kindergarten Beijing. © SAN图63: Floating Kindergarten Beijing. © SAN图: Floating Kindergarten Beijing. © SAN说实线岁的人都特别想在这个幼儿园里爬上爬下,何况还能近距离在地面和半空观察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图65)。小马哥的这个项目,着实戳中了很多中那份隐藏的童真。的担心,就是实际施工中围栏的完成效果,希望在安全的同时不要屋顶空间和四合院屋顶的亲近感。

  图66: House for Architectal Hetage. © Dylan Perrenoud这是一座收藏和展览建筑师John Yarwood在上世纪80年代记录穆哈拉格历史城区的画作与相片,以及其他建筑艺术作品的小型展览建筑。这座建筑利用大跨度的纵向混凝土深梁,将两侧原有旧建筑的外墙框入半的展厅空间(图67&68)。

  如果说在2018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对世界影响力的人,除了传统的之外,应该就是创立并领导各大科技公司的商业巨子们了——马斯克、贝佐斯、马云、马化腾……而这些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科技公司,也在用自己的远景规划,影响着建筑的形态。今年1月底落成开幕的亚马逊西雅图新总部The Sphere(图73)和稍早时候(2017年11月底)开幕的新总部深圳滨海大厦(图74),就是科技公司对建筑设计**直接需求——包括共享、交互、等特点——的体现。

  图73: Amazon HQ Seattle amp;quot;The Sphereamp;quot;. © Aan Leitz图74: 深圳滨海大厦. © Tim Gffith有趣的是,两座形态迥异的总部建筑,都是著名商业事务所NBBJ操刀,都关注环保节能的细节上,都试图为在其中工作的员工提供全新的工作体验——亚马逊总部自不必多解释,整个总部建筑三座球形玻璃结构就像三个巨大的立体植物园,让员工可以在城市中工作的同时可以亲近自然(图75&76);而总部的三个连接层,如同NBBJ网站上的项目介绍标题一样,“耸立,却仍相互关联”,为员工提供了交流、消遣与放松的空间(图77&78)。

  作为一个沈阳人,我对各种工业建筑的有着特殊的兴趣。去年“司空见筑”选中的旧火车站的西店记忆文创小镇就是这种偏好的缘故。而今年也有一个让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工业建筑项目——水石设计由伪满时期的市净水厂设计的水文化生态园 (图79)。

  图79: 水文化生态园 - 一场工业遗迹文化的记忆 © 潘爽设计中对历史建筑和储水工业遗迹的尊重和(图80~82),以及利用原有水池和植被创造的公共景观空间(图83~85),都是值得肯定的点(虽然奇怪的人像雕塑非常减分)。在东北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能够有这种高水平的设计,在东北人的视角中无疑是值得被选入。

  图80: 水文化生态园 - 一场工业遗迹文化的记忆 © 潘爽图81: 水文化生态园 - 一场工业遗迹文化的记忆 © 潘爽图82: 水文化生态园 - 一场工业遗迹文化的记忆 © 潘爽图83: 水文化生态园 - 一场工业遗迹文化的记忆 © 潘爽图84: 水文化生态园 - 一场工业遗迹文化的记忆 © 潘爽图85: 水文化生态园 - 一场工业遗迹文化的记忆 © 潘爽另一个我自己很喜欢的项目,是p建筑事务所对原城市饭店进行后的Chao巢酒店(图86&87)。

  图86: Chao巢酒店(前的城市饭店). © Chstian Gahl图87: Chao巢酒店. © Chstian Gahl这个项目的呈现效果可以说非常的p。规整简洁的立面效果(图88),以及内部氛围别致的日光礼堂(图89),都让这座建筑在后成为了地区性的热门目的地。

  所谓的X因素,就是一些不太容易归类,或者选择的标准太主观的项目。这部分就非常的,标准就是——我喜欢。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